历史栏目
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肖申克的救赎》是改编自于《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的一部美国电影。“希望”一词是贯穿整部电影的一个主题,一个男人在“正义公平”的法律下含冤入狱,不得上诉,全片也展现出了一种复仇的宣泄。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黑暗世界中颓废,挣扎,最后冲向光明。这是一部在一种被强制剥夺政治自由的特殊背景下,用男性视角淋漓地展现出个体对“时间流逝、环境改造”的恐惧。
这部影片并没有华丽的特效,强大的演员阵容,但是却使我得到了巨大的心灵震颤。那我先说说我对影片中人物的看法。一个监狱,里面的囚犯和官员,好像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众生相。他们有些冷漠,有些势力,见钱办事,身不由己没有自由。
典狱长诺顿道貌岸然,利用权利攫取利益,不择手段,残酷、阴险而贪婪。狱警长海利和其他警员,蛇鼠一窝,对待犯人凶狠残暴。他们其实就是社会掌权阶层的缩影。他们有人利用权利谋取暴利,榨干广大百姓的辛苦劳命钱,使百姓苦不堪言!
瑞德是影片中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他是一个睿智的人,他在狱中混得非常好,犯人们的需求他没有搞不定的。他能洞悉到狱中生活的本质。处于这样一个危险的环境中,他却还能混的得心应手成熟老练。他就像现实中的旁观者一样,了解本质,却不挣扎,也不去影响他人,只求自保,秉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直到安迪出现,改变了他,并最终引导他走向了自由彼岸。
安迪,他是一个真正的人。他不仅救赎了自己,还救赎了囚犯们的灵魂,在漫长的牢狱生活中使灵魂得到解脱。安迪最后逃脱的画面使观片者惊诧。整部影片关于他挖隧道逃生的情节是惜墨如金,以至于安迪逃走那一幕让我感觉相当突兀,使整部影片达到高潮。实际上,安迪早已挖好隧道,他并没有直接逃走。他最终离开是因为汤米的死让他看清了狱长们的残忍无情,看清了自己并没有能力救赎其他的囚犯。虽然他极力渴望追求自由,但他仍然留在狱中帮助那些“无希望的人”。安迪不仅仅自己拥有一颗永不放弃的心,他还试图让每一位狱友重新燃起对未来的希望,他坚持每周一信,后来发展到每周两信,给州议会写信,建议扩建监狱的图书馆,终于狱友们有书读,有音乐听,是何等的享受!无论我们曾经怎样的蛰伏,怎样的失去生活,但千万不要放弃理想,放弃那份希望。只有充满希望,人生从而变得有意义,从而丰富多彩。我想这也是影片叫《肖申克的救赎》而不是《安迪·杜佛瑞的救赎》的原因。
影片最终告诉我们,体制无疑是可怕的,当我们依靠习惯与体制生活时,我们最终将失去自我,而故事的主人公恰恰给我们上了一课,在任何挫折面前,人都不应该放弃追求自由与希望的路,它将是我们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人,要活出自我,活得像一个人!一个人为了自由,可以忍辱负重20年之久,经历挫折无数,并且从来都不曾想过要放弃,正如安迪自己所说:“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希望是美好的事物,也许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从不消逝。”对,支持他的就是希望,他那持之以恒的希望,对自由的渴望,以及想摆脱邪恶的这种品质,深深地触动到了我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