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匠精神 打造精品工程

作者:诸葛志文 来源:沈海公司 时间:2016-07-12

        
    夏日炎炎,让许多人躲进了空调间。甬台温复线灵阁段施工现场,却和这节节攀升的气温一样热火朝天。“流着汗水默默辛苦的工作,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在创造过无数奇迹的温州大地,闪耀这个夏天的,除了碧海蓝天,还有甬台温复线灵阁段的匠人匠心。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正迎着盛夏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造百姓期待的精品工程——
 
    泥工老董:天下大匠,必作于细
   
桥上的工作,不舍昼夜。凌晨五点,温州的天空晨曦初露,灵阁二标泥工班混凝土浇筑施工总负责董加良和妻子就已经早早爬起床,简单地洗漱和用餐后,匆匆赶赴现场。
   
    今天要进行混凝土浇筑,老董得一一安排每个工人的活计,电机振动棒已经做好,谁来提棒,谁来扶棒,谁来打棒……每道工序都要定人定岗。混凝土浇筑前,还有许多准备工作,比如检查钢筋垫块、模板拼接缝位置有没有空隙?会不会漏浆?模板连接螺栓及对拉螺杆是否已拧紧……“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每一个细小的疏漏都可能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

一切准备停当,老董最后确认后,才能让现场技术人员通知搅拌站开始拌料。混凝土到场后,开始正式施工。施工过程中,要按施工方案分层浇筑,振捣要到位,浇到顶面时还要进行细致的收面处理,拆模后及时包裹养护。整个过程,就像精雕细琢一件混凝土材质的艺术品,有条不紊、丝丝入扣、精益求精。

老董非常珍惜这份工作,早年他在老家苏北种地,现在夫妻俩都到了灵阁二标,他做泥工,妻子做小工,周末不休息,两夫妻一个月能挣上1万好几千,比在土里刨食强多了。

在老董看来,要浇好混凝土最重要的是细致,凿毛面的浮浆清理,看来细小,老董从不掉以轻心,一定要每步到位;因为长年累月对着混凝土,他对混凝土的了解更是常人难及,振捣是否到位,他听听声音就知道效果如何,收面好不好,他刮一眼就了然于胸。

模板工老郑:千钧一发,智勇如金

移动模架串起了模板工郑步恒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移动模架在国内还是新生事物时,他就在杭州湾跨海大桥拼装过它。他此后的人生,因为移动模架,还与一连串光辉的名字相连:金塘大桥、象山港大桥、头门港大桥,眼下他正从事的是灵阁二标瓯江口跨海南大桥移动模架拼装。

移动模架是海上桥梁施工设备的“巨无霸”。做移动模架是多浩大的工程?一个移动模架光高强螺栓就有十几吨,1万来颗,每一颗都要从初拧到终拧,最后还要采用定扭矩扳手随机抽查5%,每一个接头都需当天完成,不得过夜。因为一个移动模架上那么多工人在施工,还有昂贵的设备,每一个螺栓松动都可能是致命的。此外,还有前鼻梁、后鼻梁、前吊架、中吊架、后吊架数不清的部件安装……但再复杂的事情,能者不难。

老郑就是这样能者,主梁是哪一节、横梁是哪一根;托架怎么装、主梁怎么吊装;哪个材料,放哪个位置,螺栓先拧哪一颗,后拧哪一颗,他闭着眼睛都能头头是道。

但移动模架施工最重要的还是安全,一个作业队在移动模架上,从工人,到管理员,少说也有几十人,且多位于海上施工,四面环水,又是高空作业,不出事则已,一出就是大事。

老郑最记得那次象山港惊魂,移动模架正像平时一样在过孔行走,油缸走到位后,小工熟练地把销子一拔,眼看就要过孔成功,突遇一个上坡,整个主梁突然沿着轨道急剧逆行下滑……说时迟,那时快,正在进行过孔操作的老郑一把从旁边的牛腿上抓过一根翘棒,精准地扔进最近的销孔,28的钢筋瞬间被撞弯,却奇迹般地拯救了一模架人和上千万元的设备。

那以后,老郑迅速琢磨出一个“保险”,用一个像锄头一样的7字钩从后面钩牢,从此杜绝了类似事件。那以后,他更添了一份敬畏:做移动模架,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安全。 

虽然这么多年过去,每一个程序都倒背如流,老郑还是每天都在琢磨,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更保险。第二天要过孔了,他会前前后后一遍一遍复查,有时候,甚至有些强迫症,这强迫性的不放心,是他对职业发自内心的坚守以及对每一位拼装工人的严肃的爱与责任。
 
    木工王鹏:熟能生巧,唯手熟尔
    灵阁二标北岸生活区,来自云南的小帅哥王鹏清秀的脸微微上扬,在五月的阳光下闪着熠熠的光,不笑时略显严肃,笑起来,还活脱是个孩子。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90后的他,已在工地滚打七八年,18岁开始逐路而生,一直在桥梁上做木工,是桥梁上的高颜值的木工欧巴,现在,北京上海沿海内地,他都跑遍了。

作为木工,王鹏的拿手本领首先是电锯,电锯要弹墨线,他做得真叫一个又快又好,那细细黑黑的线经他轻轻一弹,留下的印记有如尺量,待电锯完那条一丝不苟的直线更令人叫绝。

可王鹏说,一开始他也锯得歪歪扭扭,但他学过卖油翁,用心学、反复练,做久了,就会熟能生巧。虽然工地的生活日晒雨淋,辗转奔波,但也别有一翻收获在心头:“刚开始什么都不会,现在想来,我会的都是在工地学的。”

立柱模板调垂直度是非常费时间的事,王鹏也经常调,而且调得比大家都快,但他从不认为快就是好,“我们做工人的,当然要能快则快,但快的前提,是保证安全”。

立柱钢模拆装时要拆拧螺栓,钢模四个角,通常是四个人同时上螺栓,王鹏总是第一个上完。他十指翻飞,又快又好。看他工作,就像欣赏一场手指舞,这些富有灵性的手指,被一颗跟着希望在动的心驱使。这一工作虽然量不大,但王鹏却把它看得顶重要。“这些螺栓能固定模板,若拧不好,会炸模。那是非常可怕的事。”王鹏腼腆的笑,但眼神里全是坚定,“因为浇混凝土时,工人就站在旁边的钢筋笼里,一炸模,浇筑和振捣工人都会无处可逃。”
 

    管理匠刘伟:因为专业,所以出色

工匠一般认为只针对某一专业技术人才,但灵阁九标的刘伟,把管理也做成了工匠。80后的他所致力的是把农民工变成桥梁产业的工人。他专业管理桥梁施工队伍,而且专做承台、立柱和箱梁,进行的是流水作业。

刘伟这样描述他们的工作,“前面钻机在打桩,我们就在后面做下部。钻机正常的工效是经过测算的,如果我现在需要三个工作面,桩基在678号,我们就在123号,和工厂一样的,这是资源配置一个最合理的方法。”
   

说到管理经,刘伟滔滔不绝,首先是优胜劣汰,良性的竞争力永远是好企业的源头活水。刘伟会每个月对工人质量、安全、执行力进行综合考核,末位淘汰,并实行吸收新鲜血液。
   

其次是队伍细分,做主桥的、做引桥的,先要分好多班组,然后班组内部还要分,根据各人特长,安排工作内容。比如100人的队伍首先分成10个班,每班又分3个组,通过不断细分,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点,“做你擅长的事,一直做,就一定能做好。”

即使是工地上说得最多的“传帮带”,他们也做出了新境界,传帮带要3个熟手带一个新手,这样新手就能从操作要点、注意事项、熟练程度等都很快进入状态,反之一个熟手带3个新手,就可能带不过来;每个班组长、重要岗位的负责人至少要10年以上工作经验……

    就是这样体系化的管理,让刘伟对未来充满信心,国家对专业化分工越来越重视,这座桥,以前就是这班人,他什么都能做,现在,更倾向找优质的专业队伍来执行其中一项或几项,因为专业,所以出色。“所谓产业工人转型,流水线施工就是,你适合干什么,擅长干什么,我就让你干什么,我不要求你全能,只要求你专业,哪怕是打扫卫生,你扫出来的清洁程度,也要和别人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