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以石为笔,以海为书 ——飞云江跨海特大桥建设实录
发源于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洞宫山白云尖上的飞云江,一路浩浩荡荡地流入东海,将浙江省温州东部这个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名城瑞安划成了南北两岸。作为重商文化的发源地,横跨飞云江下游处的一座座桥梁支撑起了瑞安对于交通的庞大需求量。在飞云江入海口处,路桥建设者们以石为笔,以海为书,描绘了一座崭新的大桥。这就是飞云江跨海特大桥——连接飞云江入海口段南北两岸的重要纽带。
飞云江沿岸风景秀美,裹夹着瑞安随历史积攒下的文化神韵,如精装的诗集一样让人流连忘返。然而,这部“诗集”在大桥施工技术人员看来却是另一番景象——因为藏在“诗集”下的,是大自然的一份“挑战书”。作为浙江八大水系之一的飞云江,下游河段进入洪积与海积平原,在径流与潮流的交互作用以及地形节制之下,出现多种河流形态,并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为飞云江跨海特大桥的建设带来了诸多的影响和挑战。
由于飞云江跨海特大桥桥址处位于飞云江河口段感潮水域,是浙江省强潮河口之一,潮差大、水流急,且因为毗邻飞云江入海口,外海的海浪很容易就能袭击缺少岛屿掩护的飞云江口,对飞云江跨海大桥造成不利的影响。为了迎接这份“挑战”,首先要做的就是搭建出安全、平稳、可靠的主墩钻孔平台。建设飞云江跨海特大桥这座江上巨龙,对于主墩钻孔平台的规模、强度要求都要高于一般大桥的施工钻孔平台。技术人员不等不靠,群策群力,在反复进行技术论证和实地勘测的基础上,为大桥主墩施工设计并建造了两个面积和可靠性均满足要求的主墩平台。
飞云江大桥23#与24#主墩平台的尺寸为108m×52m,面积达到5616㎡,在同行业中属于超大钻孔平台,一举创下了浙江省内临时施工作业平台之最。平台各功能区域划分明确,主要分运输通道、钻孔区以及材料存放区三大块,并且平稳牢固,性能可靠,在海浪、台风、大雨的侵袭下依旧没有丝毫动摇,为大桥主墩的施工提供了高质高效的保证。
“力度”、“精度”合二为一
飞云江跨海特大桥设计全长9.169m,包括陆上引桥部分及水上主桥部分,其中非通航孔引桥部分为跨径50m、45m、30+40+30m的等截面连续箱梁结构,以及跨径35+60+35m的变截面连续箱梁结构;通航孔主桥部分为跨径50+110+380+110+50m的双塔双索面叠合梁斜拉桥。为了确保飞云江跨海大桥能够屹立在飞云江入海口处,能够抵御巨浪和海风的侵袭,大桥桩基采用了超长大直径钻孔灌注桩的设计,施工难度大,要求高。其中,大桥23#和24#主墩均采用49根130m长的变截面钻孔灌注桩,呈梅花形布置。
在飞云江入海口处复杂而特殊的施工条件下,完成数量如此多的超长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除了受阴雨、台风等气候的影响外,飞云江上游冲沙和入海口处海域堆沙的长期影响,使大桥桥址区地形异常复杂——桥址地基上部为全新统海积、冲海积的淤泥、淤泥质黏土,厚51.3-53.8m;中部为上更新统海积、冲海积的黏土、卵石层等,厚55.0m;下部为中更新统海积、湖积的黏土,厚度15.8m。为了能够将主墩巨大的钢护筒插打进复杂的地层中,项目部调用了包括“路桥建设桩8号”打桩船、100t龙门吊、70t履带吊等强大的施工机械,在保证主墩顺利高效施工的同时,也展现了主墩平台强大的承载能力和极高的稳定性。其中主墩钻孔平台配备的ZJD4000型钻机技术成熟先进,具有动力头输出扭距大、提升能力强、速度快、移动方便等优点,在超大口径、超深孔、硬质岩等复杂地层条件下,展现出其它桩工设备无法比拟的优势。
除了“力度”,也有“精度”。根据长期在水上桥梁施工中积累的经验,项目施工技术人员依据飞云江地区的水文地质特点,设计出了合适的施工方案,并严格督促现场施工人员控制施工精度。根据行业设计规范,钢护筒的倾斜度保持在1/100的精度标准即可达标。但是,精益求精的路桥建设者们勇于创新,敢攀高峰,在实践中更新和发展了现有的施工技术,将护筒的最小倾斜度提高到了1/400,远远高于规范和设计的倾斜度1/100的精度要求;平面位置偏差保证在了5cm以内,其精度在国内也同样处于领先地位。
如此首屈一指的“力度”与“精度”的结合,使大桥的建设成为了媒体眼中的焦点。《温州日报》、《瑞安日报》等媒体单位多次对大桥施工的进展及工艺上的突破进行了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路桥建设者的两个信条
施工的力度和精度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路桥建设者所追求的信条——质量。在大桥的施工过程中,质检部门主动配合工程部门和技术部门,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质量,对钢材、焊接、机械等各个方面一丝一毫的不合格都不放过。为了保证桩基灌注的工作符合质量要求,质检部门采购了专业的检孔仪器,在灌桩前对灌孔的内径、倾斜度等进行严格而精确的检测。除此之外,质检部还借助内控表来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将施工责任人、关键节点的开始与结束时间、关键记录等都填写在内控表上,不仅便于查询和参考,同时也优化了工程质量管理,使管理扁平化、高效化、清晰化。在路桥建设者们的精益求精的追求下,第一次清孔的砂率控制在0.5%以内,二次清孔的桩底沉淀控制在15cm以内,这远超过规范要求,充分表现了项目在质量上的高标准、严要求。
除了在质量上恪守的信条,项目施工技术人员通过把好“安全关”展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然而在桥梁施工的过程中,却充满了各种危险情况,高空坠落、溺水、机械伤人,以及因气候原因导致的台风、大雨、高温等恶劣气候环境都会成为影响作业进度和施工技术人员身心健康的敌人。针对这一特点,项目部秉承着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公司对安全生产一贯的高度重视,在保证施工进度高效推进的同时在施工安全上花大力气、下真功夫。飞云江地区夏季多台风和高温。为此,项目积极制定防台措施,并发放防暑降温物资。在施工现场,安全部门设立了专职安全员每日值班,并通过设立安全警示牌和宣传牌、进行安全交底等多维度多层面的方式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除此以外,为增强水上救援意识,提高施工单位水上作业人员及现场人员的应急实战水平,项目还组织了“人员落水及淹溺事故”应急演练,通过诸多举措将飞云江跨海特大桥施工安全工作落到了实处,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生命至高无尚,安全责任为天”的标准。
结束语
维克多•雨果曾说过:“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飞云江跨海特大桥的建设者们在祖国东南部的海岸线上以石为笔,以海为书,用科技、勇气、创新和汗水将自己的理想注入每一寸施工进度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桥梁建筑史上书写着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