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月

作者:汪炳青 来源:温州市高速公路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时间:2015-09-22

 
                                      离乡飘泊十载,又近一年中秋节
 
 
我的家乡扬州,古称邗城、维扬、广陵、江都、吴州,素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雅称。临近中秋了,我又想起了她的另一个称谓——“月亮城”。
    把扬州和月亮联系起来,也不知道是从哪朝哪代开始的了。但扬州人最钟爱的还是唐朝杭州诗人徐凝的那首《忆扬州》:“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这里的“明月无赖”和王安石的“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中的“春色恼人”一样的,字面上是“无赖”、“恼人”,心头里却是喜爱之极的。
    在徐凝的诗里面,天下的月色,扬州独占二分,天下共分一分。从此,扬州有了“二分明月”的称号。同时,在扬州也留下了以诗人的名字命名的路—— “徐凝门大街”。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也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也罢,说的仅仅是盛世的扬州城吸引人。其实扬州的明月也很吸引人。
    “十里长街市井连,明月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朝的才子张祜酷爱扬州的明月,这应该算是“死了都要爱”吧。
    然后真正因为扬州的明月,而选择扬州做墓田的,最有名的大概是隋炀帝了。“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六龙”。传说,隋炀帝为了下扬州看琼花、赏明月,才开通了京杭大运河。
    功也罢,过也罢,一千多年已经过去了,“迷楼”没有了,“琼花观”还在,大约早已不是当初的琼花仙子了,只有明月还是千年前的明月。
    说起千年的明月,不由想起了扬州的一个诗人,他叫张若虚,一辈子只流传下来了两首诗,有一首叫《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那时的扬州,“襟江带海”;那时的“广陵潮”,奔腾澎湃、波澜壮阔。然后一切都成为历史后,《春江花月夜》至今尤脍炙人口。
    盛世的《春江花月夜》,是大气豪放的明月。到了战乱之后,扬州的明月只能婉约哀伤了。“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山河破碎,身世浮沉,在姜夔《扬州慢》里,充满着“黍离之悲”,金兵给扬州带来的空前浩劫,早已将“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繁华冲击的荡然无存。
    在《扬州慢》里,只有对扬州往日繁盛的追思和对当时民族命运的叹息。连和洛阳牡丹齐名的广陵芍药,也不知道年年为谁生。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梅花溅泪喻国仇家恨,二分明月照孤忠亮节,这是明末太傅、大学士史可法祠堂前的一副对联。
    在国破家亡的时候,扬州的明月又俨然成了李庭芝、姜才、史可法、任育民等民族英雄悲壮结局和崇高人格的圣洁象征。“风雪江天,吊古剩一轮明月;衣冠邱垅,招魂有万古梅花。”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在白居易的《长相思》里,扬州的明月又变得缠绵起来了,和扬州美女刘细君、赵飞燕、上官婉儿、梁红玉、杜十娘、林黛玉一样的香艳、缠绵。
    说到缠绵,又不得不说自称“二分明月女子”扬州名妓陈素素。她和莱阳书生姜仲子相爱,但却被一位豪强夺走了。姜仲子失去了陈素素,为之寝食俱废。他于是暗中修书送给素素。信中大意是,此生非素素不娶,希望素素能够明白他的心思。陈素素见信,肝肠寸断,立即咬断自己所戴的指环,请来者捎给姜仲子。“环”音同“还”。素素以此表示自己必还之意。
    清人朱素臣根据陈素素的故事,写了一部戏曲传奇,题作《秦楼月》。
    早在明朝,就有一部叫《广陵月》的爱情戏剧:唐代将军韦青在街头与歌女张红红结识,后来红红被召入宫。安史之乱后,韦青避难至扬州,在月色下巧遇流浪的红红......
    扬州的明月有时候也多愁善感的。公元726年,寓居扬州的李白,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传诵千古《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00多年后,王安石夜泊瓜洲古渡,看着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的江南,也留下了首多愁善感的诗歌:“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花发洞中春日永,明月夜上好风多”、“琼花观里花无比,明月楼头有月光”、“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扬州的明月大多时候还是欢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