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芍药花

作者:汪冰清 来源:温州市高速公路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时间:2015-05-11

芍药樱花两斗新。名园高会送芳辰。洛阳初夏广陵春。
红玉半开菩萨面,丹砂浓点柳枝唇。尊前还有个中人。
立夏已经过去,家乡扬州的芍药花已经渐次盛开。可惜我身处外地,终究是看不到了。扬州的芍药种植史很久远,早在宋代的时候就很有些名气了,时人把它和洛阳的牡丹并称。“花之名天下者,洛阳牡丹、广陵芍药耳。”芍药花中最有名的当属金带围,一千多年来有记载的金带围花开只有六、七次。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韩琦出任扬州知州。“所至设条教,葺帑廪,治武库,劝农兴学,人人乐其恺悌。”韩琦把扬州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当年初夏,韩琦在衙署后院闲逛,发现有一支芍药分成了四杈,每杈上都有一朵花,“上下红,中间黄蕊间之”,花瓣上下都是红色,中间却有一圈黄蕊,形似身穿红色官袍、腰系金色腰带的宋朝官员。
金带围的偶然出现,十分罕见。韩琦邀请在扬州的官员来饮酒赏花,扬州副知州王、秘书长王安石应邀而来,其他官员因为有别的事情不能过来。4朵花,只有3个人,这时颍州副知州吕公著正好路过扬州。吕公著和王王安石都是庆历二年的进士,在科举体系里被称为“同年”,关系很要好。于是韩琦就邀请吕公著一起赏花。四个人各摘了一朵插在发髻上,然后一起喝酒。
此后,韩琦于1058—1067年出任宰相,王安石于1070—1074年出任宰相,王于1076—1085年出任宰相,吕公著于1086—1089年出任宰相历史上就把这个典故叫做“四相簪花”,让扬州的金带围也染上了富贵气和神秘感。
就连《鹿鼎记》第39回“先生乐事行如栉 小子浮踪寄若萍”也说到了金带围,韦小宝荣归故里,下榻禅智寺,附近芍药花很有名气。
(江苏省长)慕天颜走出花棚,来到芍药丛中,摘了一朵碗口大的芍药花,回入座中,双手呈给韦小宝,笑道:“请大人将这朵花插在帽上,卑职有个故事说给大人听。”
韦小宝一听又有故事,便接过花来,只见那朵芍药瓣作深红,每一瓣花瓣拦腰有一条黄线,甚是娇艳,便插在帽上。
慕天颜道:“恭喜大人,这芍药有个名称,叫作‘金带围’,乃是十分罕见的名种。古书上记载得有,见到这‘金带围’的,日后会做宰相。”
……
慕天颜道:“四位名臣不但都做宰相,而且都封国公,个个既富贵,又寿考。韦大人少年早达,眼下已封了伯爵,再升一级,便是侯爵,再升上去,就是公爵了。就算封王、封亲王,那也是指日间的事。”
韦小宝哈哈大笑,说道:“但愿如慕大人金口,这里每一位也都升官发财。”
众官一齐站起,端起酒杯,说道:“恭贺韦大人加官晋爵,公侯万代。”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人很有芍药情节,就如同洛阳人的牡丹情节一下。历史上,扬州芍药名品多,如《广陵芍药谱》,就记载了39个芍药名品。可惜的是,十年文革期间,扬州的芍药毁灭殆尽。文革后,拨乱反正,百废待兴,扬州就开始从全国各地引进芍药。经过30多年的培育,作为扬州的市花,芍药再次遍布扬城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