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政者,正也:读《资治通鉴》话廉政
“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这是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的第一句话。这句话似乎有些唐突,为什么《资治通鉴》不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或者从有明确纪念的共和元年开始,而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呢?魏斯、赵籍、韩虔被封为诸侯,对后世有什么重大影响和借鉴呢?
先来看看时代背景,那一年,是公元前403年,周王朝已经建国600多年,但早在300多年前周平王东迁的时候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到了周威烈王的时候,实际控制的地盘已经不如一个小诸侯国了,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毕竟还有一个“天下共主”名分。因此,即使是齐楚秦晋这样的大诸侯国,表面上对周王还是尊重的,也经常打着“尊王”的旗号约束其他诸侯。在一些诸侯国内,也出现了和后世“曹操”、“司马懿”一样的实际掌权的卿大夫,如鲁国的季孙氏、齐国的田氏等等,他们飞扬拨扈,已经完全有力量取代自己的国君,并不是他们爱戴自己的国君而不忍心篡位,而是怕给别的诸侯国找到攻打他的借口,因此不敢篡位,畏惧的是周王朝已经运行了600多年的政治体制。
到了公元前403年,晋国的三个卿大夫魏斯、赵籍、韩虔忍不住了,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集体给周威烈王行贿,去周威烈王那里讨个名分堵天下悠悠之口。周威烈王承认三家分晋,使原先不合乎礼法的事情合法了,自己行事不正,还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别人按照礼法行事呢?司马光选择这件事作为《资治通鉴》开头,可以说是开宗明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
周威烈王因为一时的贪念,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周王朝靠以维系政权的那一点点名分也丢掉了,真正意义上的“礼崩乐坏”了。从此,弱肉强食成了诸侯国之间以及诸侯国内部的唯一规则,强大的诸侯国可以没有顾忌吃掉弱小的诸侯国,实力大的卿大夫也随意取代自己的国君,强凌弱,众暴寡,中国的历史迎来了战国时代,更没有多少诸侯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了。第二年,周威烈王就去世了,他虽然没有做亡国之君,却给子孙种下了恶果。后世的周天子们在风雨飘摇的乱世,靠看诸侯们的脸色,又苟延残喘了100多年。最后一位周赧王虽然是一个极其本分的人,却做了亡国之君。
早于周威烈王近一个世纪的孔子,对当时鲁国的执政者季康子说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你作为执政的人,能起到表率作用,那谁还敢乱来呢?反过来,借用孟子的一句话,“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自己行事不正,还想用礼法约束别人,怎么可能让人心服口服?怎么可能引导别人走上正路?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明朝的海瑞,一生正气,两袖清风,穿布袍,吃粗粮,自己种蔬菜食用,在母亲过生日的时候才舍得买两斤肉,死在江苏巡抚的任上,连办理丧事的钱都不够,所以在打击豪强、甚至于冒犯皇帝的时候,都能底气十足,别人也对他莫可奈何。反观汉朝的霍光、明朝的张居正,都曾为国家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他们的致命弱点就是在生活上骄奢淫逸,以为一些私密的事情别人都不知道,但最终却都给政敌留下话柄,给家族带来了灭顶之灾。
“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当前,我们集团承担着温州市五大高速公路的投资建设任务,集团系统干部职工,特别是工程建设岗位上的同事们,要和设计、施工、监理等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要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稳住自己的心神,管好自己的手脚,大事上要洁身自好,细节上也要防微杜渐,只有这样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