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七月的温州,骄阳似火,三十五六度的气温让人在室外小站一会儿就大汗淋漓;而在绕西南项目第4标段屏山隧道口的施工现场,却进行着紧张而忙碌的施工。
我来到施工现场的时候早已汗流浃背,热得快要窒息,大脑也因为着高温而暂时短路,看到有个小伙子坐在一旁的空地上喝水,我也索性走过去一屁股坐下来,整理整理自己混乱的思绪。由于石头被太阳晒的滚烫滚烫,刚坐下便被烫得跳起来。看到我慌乱的样子,一旁的小伙子笑着说:“坐的日子久了就不会觉得烫了。”我笑了笑,便开始认真地观察起这个“不畏”高温的人——他穿着厚厚的、有些脏的工作服,脸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眼睛里有着一些疲惫。通过聊天,我知道这个小伙子叫王再杰,一个来自安徽六安的朴实青年,从事测量工作已经4年了。
当我问他从事工程建设这么多年里让他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他给我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由于隧道在完成初期钻爆破开挖作业之后,需对开挖面进行复测校正,几年前的一次测量作业过程中,从隧道顶部突然掉落一块很大的浮石,而他却离掉落点不到1米。当时的他被吓傻了,脑袋里一片空白,额头和后背都不知觉地冒出了冷汗。说完这些,他抽着烟,静静地凝视着远方。沉静了许久后,他接着说道,那个时候还比较万幸,石头再偏差一点点,后果真的不堪设想。自那以后,便更注重安全,对待工作更加严谨。
施工现场因来来回回的出渣车而扬起的灰尘特别大,工人们都戴着防灰尘面罩,却唯独王再杰没有戴。我有点好奇,便询问他为什么不戴。他的回答让我感到深深地震撼,感受到“恪尽职守”这四个字背后的重量。他说,因为长时间戴口罩呼出的气会使仪器物镜模糊,不利于读取数据,会影响工程测量的精度。一开始每次读数据的时候摘下来,时间久了干脆就不戴了。他腼腆地说:“其实不光是我,搞隧道测量的都是这样的。”测量是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一毫米的偏差都会为工程带来巨大损失。他在兰渝铁路何家沟双线特大桥修建施工过程中,由于已完成该桥的坐标放样和模板支护安装工作,他在测量过程中发现桥尾的桥台的坐标向大桩号偏差了20cm,如此大的偏差将导致整座桥的预制梁板无法架设。因为第二天便要进行该桥台承台的灌注,经过昼夜查看施工图纸里程桩号和偏距推算,最后发现是计算坐标出现了偏差。一旦模板支护完成混凝土灌注之后,该桥台最终将只能采取爆破处理拆除方式返工,将导致工期延误,给工程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他说,测量既是个体力活,也是个精细活。一旦错就是灾难性的,而我,绝对不能让它错。”
太阳,晒干了他的汗水,晒“白”了他。他的胳膊上总是有着蜕皮后的新长白皮,面对这些他选择了“不怕”,不以自然条件恶劣为借口,怀揣着一颗不怕的心,走出了自己的路。在他的心里一直都坚信:要想干出一番事业,总要付出过人的心血和汗水。凭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敬业精神,他用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诠释着“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精神,展示了新世纪先进青年的勃勃生机和崭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