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论王安石
今人对王安石的评价是政治家和文学家。对于后者我十分赞同,他在诗词文上都有名章妙语传世。而对于前者我却不敢苟同,他在政治上的作为可用刚愎自用、党同伐异八个字概括。
王安石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动是主持熙宁变法,而他变法主要精神的理财之法就是通过变相税收来为朝廷广开财源,这就造成了聚敛病民的严重后果。
重点说说青苗法,即农民播种时朝廷强制出资贷民,秋收偿金,加利息十分之三。出钱贷民,本欲救民,但钱如民手,却不免妄用,满限后多无力偿还,朝廷派人追讨,鞭扑横施。是救民耶,害民耶?王安石其余如兵役和科举上的改革更不值一提!
当朝中年高有德的大臣全部反对变法时,王安石便将他们罢黜殆尽,就连自己的恩师欧阳修也被贬到汝州去了。而王安石的公子王滂更建议乃翁将反对变法的诸如文彦博、司马光等人枭首市曹。正应了一句“父欲行劫,子必杀人”的古话。
王安石引进的官员大多市自己门下轻浮慧黠之士,这些人中很多后来成了变法派的骨干和继承者,也就是所谓的新党。其中著名的有吕惠卿、章敦以及蔡京等,这些人的人品被前人推敲了一千多年,我就不在说了。
变法造成了当时“天下之民,质妻鬻子,斩桑坏舍,嚼草根,茹木实”的局面。后来司马光奉太后旨回京罢免变法主持政务时,老百姓夹道高呼“司马相公,请留相天子,活我百姓”。可见王安石拂民之性,强行己意,天下久苦倒悬。
不合国情、迂阔难行的变法虽然随着宋神宗的死而告终,但王安石引进的一帮邪臣却和朝中正直守成的大臣互相倾扎,致使政局动荡,国力削弱,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观王安石的一生:若退为翰林,则学问有余:若进为辅弼,则器量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