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永恒的风景

作者:新闻审核员 来源:温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时间:2010-11-11

内心永恒的风景

                                           ----阅读《读者》感受

 

温州发展集团公司   徐黎州

 

        《读者》杂志创刊于1981年,原名《读者文摘》,因与美国的《读者文摘》杂志发生版权纠纷,1993年更名为《读者》。我喜欢读《读者》,它的编排简洁明快,文章短小隽永,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科技等等,应有尽有,一册在手,包罗万象。对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没时间静下心来读书的人群,《读者》非常实用,起到了过滤器的作用。阅读它不仅是知识信息获取的一种方式,更是美感快感集于一身的一种体验。

        首先是它的深刻性。《读者》的许多文章蕴含人生哲理,见解独到深刻,读后让人回味。2009年第8期的《唐僧师徒是人生的四种状态》指出唐僧的执着、悟空的勇敢、八戒的欲望、沙僧的平庸其实就是人生的四种状态,他们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一个人,要想做成功一件事情,就要坚持执着、勇敢,努力克制欲望、平庸。李菁的《张伯驹:但使国宝永存吾土》(2006.1)让我看到了著名收藏家张伯驹的拳拳爱国之心和无私奉献精神。张伯驹先生以保存我国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为此他用尽万贯家财。1946年,为购买展子虔的《游春图》,张伯驹忍痛卖掉了自己心爱的豪宅,这幅几乎让张伯驹“倾家荡产”的画,在1952年捐献给了国家。1956年,张伯驹和夫人潘素将自己30年来所收藏的—包括陆机的《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等8件稀世书法珍品,捐献给北京故宫博物馆。1965年,张伯驹又将《百花图》以及所剩的其他古书画共三十多件藏品捐献给吉林省博物馆。张伯驹在自己的书画录里写下一句话:“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张伯驹不惜代价并用心血保护的书画珍品,并不视为一己所有,而是看作全民族的文化遗产,他的这种爱国至诚和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深刻认识与由衷酷爱令人肃然起敬无限感佩。

        其次是它的敏锐性。它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与时俱进,以自己敏锐的视觉时刻关注当今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2010年第14期的《比素质教育更重要的》,谈到中国孩子的教育现状:家长忙着给孩子学书法、学奥数、学英语、学弹琴、学画画……却忘了将尊老爱幼、文明礼貌、有涵养等最基本的人生品德教给孩子,造成如今的孩子任性、不懂谦让、以自我为中心。文章指出,人的憨厚与谦让、温柔与和谐比所有的绘画、钢琴、算术都要强。读到这篇文章的朋友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启发。《我们距离发达国家有多远》(2006.2)一文提到现在有些人喜欢用GDP总量来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盛世”的呼声此起彼伏,更有甚者,提出中国已是初等发达国家了。作者通过“安全与保障”、“环境与污染”、“城乡差别”、“公民之间的信任与自觉”等方面来进行对比,指出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某些方面我们甚至还很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第三是它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德国人的记事本》(2009.13)讲述了德国人几乎人人都随身带一本记事本,无论碰到什么事,无论事情大小,都要掏出笔记本记上,读来让人发笑,感觉德国人做事过于认真呆板,但正是这件事反映了德国人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非常讲究计划,注重实际,一丝不苟,德国人性格中的严谨认真,造就了高质量的德国产品,使德国成为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笑过之后令人深思。《23招预防感冒》(2009.20)、《你曾坚持过哪些坏习惯》(2010.17)等健康养生方面的文章,对我们来说则非常实用。此外,《读者》还设置了漫画与幽默、摄影、美术作品欣赏等栏目,更为杂志增添了不少亮点,艺术性和可读性更强了。

        《读者》,“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它是工作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是我内心一道永恒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