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作风不妨从多用“土话”始

作者:盛亚飞 来源:温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时间:2013-05-29

    “言为心声。”写什么样的文章,讲什么样的话,不仅体现文风,更彰显作风,是衡量一个人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尺。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切实转变作风,不妨从多用“土话”开始,也就是要站在群众立场上想问题,使用群众语言去交流。

 

  多用“土话”,就要通俗,用群众明白理解的语言。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说过,“通俗者,沟通世俗世界”,写文章讲道理,就要写群众能够看得懂的文章,讲群众能够听得懂的道理。遗憾的是,现在有少数党员干部为了彰显自己能力水平高人一等,总是喜欢用晦涩的语言、生僻的字眼、“创新”的概念,群众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自己却高高在上、兴致盎然,令人生畏生厌。毛泽东曾对此种现象直接批评:“简直是老鸦声调,却偏要向人民群众哇哇地叫。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要做到语言的通俗易懂,党员干部就必须转变观念,清醒认识到群众看得懂的文章、听得懂的讲话才是锦绣文章、动听之言,但凡是准备面向群众的文章、讲话,都要尽量去繁化简、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唯有如此,群众才能更好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才能更加认可支持我们的工作。

 

  多用“土话”,就要朴实,用群众日常使用的语言。群众是朴实的,党员干部要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就必须学会朴实。现在,有少数干部习惯了当“衙门干部”,解决问题靠电话,起草文件靠百度,机关坐久了,基层去少了,慢慢形成了一套机关话语系统,官味十足,用词酌句离群众的语言和生活环境渐行渐远。还有些干部喜好华丽,笔下文章、口中之言非要字字工整,甚至罗列甲乙丙丁、子丑寅卯,条条框框自缚手脚。毛泽东曾把这样的文风比作“开中药铺”,并称这种方法实在是一种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的方法,像这样的文章往往是虚浮有余而朴实不足,孤芳自赏尚可,到了群众那里恐怕是逃脱不了当垫桌脚纸的命运。解决文风上的这种毛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接地气”,时时刻刻督促自己下基层、走“亲戚”、勤调研,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多说说群众的话语,多解解群众的燃眉之急。只要心里装着群众,群众的话语自然会入耳、入脑、入心,潜移默化成自己的语言。

 

  多用“土话”,就要清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曾说:“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太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文章、讲话拖沓空洞,毫无新意,就像小脚老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这样的文风对于群众必然是没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应该说,我们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具有清新的文风,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或朗朗上口,犹如清风拂面;或掷地有声,进而振奋民心。例如,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讲“发展就是硬道理”,就是一句“土话”,但在群众看来却很鲜活深刻,时至今日仍然铿锵有力。文风清新自然就有亲和力和影响力,因为这就是群众的视角。邓小平说:“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要写好文章,应写精文章,写出新意,写出水平,少些“官腔”,多些“土话”,因为“土话”土归土,但是有生命力,切合实际,贴近群众,最大的好处就是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