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琐事”见公仆情怀

作者:《前线》 来源:温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时间:2012-08-13

    1974年到1976年,周恩来把生命中剩下少得可怜的时间和精力,继续用来处理党和国家生活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和重要国际事务,但也办了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琐事”。

 

  祭老舍。著名作家老舍在“文革”中遭到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投太平湖自杀。周恩来闻讯十分悲痛,当着工作人员的面跺着脚说:“把老舍先生弄到这步田地,叫我怎么向社会交代啊!”此后,他一直记着老舍。1975年8月24日,重病缠身的周恩来让医护和身边工作人员陪他去北海公园散步,走着走着,突然在一处湖边停下,默默地望着静静的湖水出神。他告诉随行人员:“今天是老舍先生的忌日。你们知道他是怎么死的吗?让我详细讲给你们听。”他一边望着湖中粼粼的碧波,一边心情沉重地讲述着老舍的故事。他知道,老舍死后还一直戴着“畏罪自杀,自绝于人民”的黑帽子。这对老舍来讲,是一场不白之冤;对广大知识分子来讲,也是沉重打击。所以多少年来,此事像石头一样压在他的心头。现在,他重病在身,回天无力,只能利用这最后的机会,在老舍当年罹难的地方,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祭奠,借以寄托自己的哀思、表明对广大知识分子的尊重与厚爱。老舍夫人提起这件往事,曾无限感慨地说:“那是总理跟舍予作最后一次知根知底的交谈。”

 

  荐杨度。杨度早年曾力主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后,他联络孙毓筠等5人组成“筹安会”,积极策划恢复帝制,被称为“筹安六君子”。袁世凯死后,他遭到通缉,到处流浪。后来,他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晚年对蒋介石独裁和残杀共产党人的行为十分愤恨和不满,毅然于1929年加入共产党。他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为党的事业而奔波,营救了一些革命同志。由于他入党后只和周恩来单线联络,所以外界知道他是中共党员的人极少。周恩来一直怕这一重要史实湮没,始终牵挂着。1975年10月7日,他经抢救从昏迷中醒来,随即对秘书说:“你告诉王冶秋,‘筹安会六君子’之一的杨度,晚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党做了大量工作。请王冶秋将此情况转告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修订编辑委员会,在编写‘杨度’这一人物条目时,要将这一史实写入,以免日后湮没无闻。”

 

  捐国宝。周恩来六伯父周嵩尧,民国初曾任袁世凯大帅府秘书、江苏督军李纯的秘书长,后因看不惯军阀的明争暗斗,弃官回到扬州,倾毕生积蓄收藏一批周代玉圭、秦代诏版、汉代钱币、宋代名家字画等国宝级文物。新中国成立后,周嵩尧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首批馆员。他在1953年逝世前,把收藏的这些国宝赠送给周恩来。周恩来病重后惦记这件事,临终前特嘱咐邓颖超:“将这批文物全部交给国家,由故宫博物院全权处理。”

 

  这几件事,比起治国安民的大政方针,按说都是些不起眼的“琐事”,不值得一个日理万机的大国总理亲自去处理,更无法想象竟然会成为他临终前一定要做的事情。但周恩来却在去“马克思那里报到”前,用尽最后一点心力,认真办好这些“琐事”。这让人看到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身上那不拒细流、不弃小事的公仆情怀。这又何尝不是周恩来留给我们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