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见惯”更应“高度重视”

作者:学习时报 来源:温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时间:2012-06-12

     时下在不少地方,诸如房屋拆迁、土地流转、医患纠纷、薪资讨要等社会现象较为普遍。初时各级地方政府对其高度重视,狠抓严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次数的增多,也就慢慢对这些现象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殊不知,这些现象之所以久治不愈、反复出现,原因就在于现象背后的问题和矛盾实实在在存在于底层群众之间,确确实实困扰着一些百姓的生产生活,就在于我们的政策法规有漏洞,平时工作不到位,处理措施欠妥当,没有从根本上找准问题的本源,抓住解决的关键,所以才会导致上述现象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和蔓延。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已步入改革的攻坚期、社会的转型期和矛盾的凸显期,问题的发生和出现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如果我们认为这些现象成不了气候,对其麻木不仁、视而不见,将其束之高阁,放在一边,总是拖着压着、捂着盖着,就会导致问题被重复积压,矛盾被无限期拖延,久而久之,等到问题积重难返、矛盾溢满而发的时候,就会使工作陷入被动、将事业推向后退,到那时不仅造成的损失无法挽回,解决起来也变得异常艰难。近年来出现的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湖北石首事件、广东乌坎事件等一系列群体性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炽焚”。越是平日里“司空见惯”的现象,越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应当树立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理念,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透过现象看本质,对问题和矛盾产生的根源进行深入调查,反复研究,按病开方,对症下药,打组合拳,出连环招,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将矛盾化解在未发之时,绝不能疏忽大意,更不能视而不见。

 

  群众利益无小事,百姓生活不容易。党员干部应当切实负起责任,履行职责,坚持察民情、知民困、解民忧,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心贴心的服务、实打实的行动为老百姓撑起一片蔚蓝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