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之窗
廉政教育要适应微时代
如何适应网络“微时代”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廉政教育,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以网络传播为标志的信息化社会,网络媒体、互动媒体迅速兴起和发展,使信息的微式化传播成为常态,以网络“微博”和手机短信为代表的“微传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在网络世界里,有的制造着微语录,有的尝试着微阅读,有的进行着微公益……这些细微的语言和行为反映着人们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并相互产生影响。有人就此现象把当今时代称为“微时代”。
在“微时代”,多元信息的广泛快速传播,使人们的思想变得空前活跃,许多不良信息也见缝插针,侵蚀着党员干部的思想防线。“微时代”的廉政教育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做党员干部的工作,其主体是人,客体是人,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人。正因如此,廉政工作必须注重人文关怀。这既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也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廉政教育工作的具体体现。人文关怀不仅要以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基础,更要以尊重党员干部的主体地位、满足党员干部的个性发展需求为核心,把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作为重要的内在价值尺度,促进党员干部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进入“微时代”,网络开放性、交互性、实时性及信息庞杂等特点进一步显现,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是我们开展廉政教育大有作为的领域,是必须用先进文化去占领的领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廉政教育方法渐渐失灵了,针对性不那么强、效果不那么明显了,甚至有走过场的现象。究其原因,廉政教育手段单一是其一。缺乏与时俱进的理念,方法陈旧,效果不佳。因此,积极探索党风廉政教育新形式迫在眉睫。
在“微时代”,仅靠“一根银针治百病”,是很难做好廉政教育工作的,必须提倡“精细化”,就是要把廉政教育工作做细做实,既要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又要重视党员干部的个体差异,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努力把工作对象的特性搞清楚,并找到适合这一特性的方法手段和内容形式,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还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传媒和载体,鼓励党员干部展开自主学习、互动交流,达到“教人自教、助人自助”之功效。廉政教育工作是“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有时一句真诚的问候、一条关切的短信、一个友善的眼神、一首动情的乐曲、一幅寓意深刻的漫画、一部打动心灵的影片、一场气氛热烈的晚会,都能润物无声地调适心理、升华境界,远比费尽口舌的说教效果好得多。廉政教育工作的“精细化”离不开谈心交心、“量体裁衣”的个体服务,但也并非就是简单地逐一挨个做工作。营造一种和谐愉悦、充满生机、富有人情味的环境氛围,在潜移默化、和风细雨中解决党员干部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