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之窗
努力打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示范基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群众的过程。保山市作为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始终依托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一人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传播者郑垧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生实践者杨善洲等名人的品牌效应,着力把保山全市建设成为云南、乃至全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示范基地。
以“四群”工作队和基层宣讲队伍为主力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靠队伍。保山市在“四群”教育中,下派近2000人为“四群”工作队伍,并要求“四群”工作队每一位队员都要做党的理论和政策的宣传员;立足县、乡、村干部队伍,成立一支有3200多人组成的党的理论和政策宣讲员队伍,两支队伍始终活跃在广大农村,形成一个全覆盖、立体式的宣讲工作网络,确保党的理论和政策宣讲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同时,结合地方实践中的做法,在中宣部理论局和省委宣传部支持下,成立“艾思奇百姓宣讲团”;在省委宣传部支持下,成立“郑垧靖基层宣讲团”,这两个基层特色宣讲团的人员来自机关、学校、社区。在宣讲团中,建立理论宣讲制度、集中备课制度、交流互动制度、宣讲反馈制度、成果交流制度、宣讲档案制度等,为理论宣讲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撑。两支队伍扎根农村,围绕上级党委的重大战略决策、重大工作部署、重点工作环节,通过座谈、走访、问卷调查、排忧解难等方式方法,广泛收集人民群众关心的方方面面的热点、难点、疑点和焦点问题,经过梳理分类,确定宣讲主题,根据内容分工负责,探索出集中宣讲、分散宣讲、主题宣讲、专题宣讲、入户宣讲等行之有效的宣讲形式,为党的理论入心入脑,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以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阵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担负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提供坚强组织保障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承担着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用党的理论掌握群众的职责。因此,党的基层组织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近两年来,保山市委始终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加以谋划、加以推进、加以落实,通过四级联创,使党的基层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群众工作的有效开展。一是实施大党建战略思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三查三看”教育、创先争优、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四比四促”、“四群”教育等,构建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的党建工作新格局,明确了“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二是建立大党建的联动工作机制。通过领导干部蹲点、单位联村、党员干部入户等6项制度,结合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干部驻村联户、“四群”工作队进村入户、大学生“村官”等结对帮扶,形成干群手拉手、肩并肩、心连心共谋农村和谐稳定发展的局面,在全市构建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基层组织建设新格局。三是明确大党建的有序推进方式。保障“三农”政策进村入户,形成激励性选派机制,构建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工作体制,落实挂钩帮扶承诺制,健全工作交接、学习培训、专题调研、工作例会、帮扶承诺、考核考勤、督促检查、保障奖励等管理制度,将基层党组织建设内容项目化、具体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确保党的理论和政策深入人心,使马克思主义在大众化过程中始终“化”大众。
以基层广大人民群众为主群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大众化要实现理论被群众所掌握,就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一是推进理论生活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走下“殿堂”,走出“论坛”,走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理论观点,由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转化为生动形象性、简洁直接性,由少数理论工作者所掌握和理解的理论转化为新鲜活泼、通俗易懂,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和理解的、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二是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面对的“大众”,是在文化程度、知识结构、职业特点、生活状况、兴趣个性等方面有着多样差异的群体。因此,我们针对不同对象多层次、多样性的实际情况,扩大覆盖面,延伸教育链。三是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它的实现需要是“依靠人”、“尊重人”。所以,关注“人”的问题,是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推进基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我们以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问题为突破口,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引导群众自觉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通过大力解决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认知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以各层级所编通俗理论读物为主教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当前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掌握的思想理论武器。近年来,我们着力宣传普及中宣部组织编写的《六个“为什么”》、《七个“怎么看”》、《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省委宣传部编写的《民生问题在云南》、《让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走进大众》、《架起科学理论与人民大众的桥梁》,保山市委编写的《杨善洲精神研究》、《公仆本色》等系列通俗理论读物,回答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服务广大干部群众,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全市上下在动员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把这些系列理论读物作为各级党员干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必读书目的同时,协调宣传、文化、社科等部门,编写《保山历史文化词典》、《魅力保山》、《大道健行》、《文化保山》等一系列市情读本,在宣传上级精神、普及科学理论、回答热点问题、提高思想认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采取漫画、诗歌、故事、民谣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创新理论、政策法规、科技经济、道德文化、计划生育、卫生保健、环境保护等政策知识的宣传有机结合起来,传播政策知识,倡导文明新风,弘扬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形成弘扬科学理论、营造人文氛围的有效载体。
以传统和现代新兴媒体为主平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进基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适应现代传媒发展变化,紧跟时代步伐。保山市把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宣传合力。一方面,充分运用传统的传播平台,紧密联系科学发展实践和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采取举办研讨会、座谈会、专题讲座、辅导报告,开展“送理论下乡”、“理论进社区”等形式宣传党的科学理论。另一方面,发挥现代传媒的便利优势,利用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工具个性化、互动性、形象性等特点,重点围绕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基层干群思想动态,开辟专题栏目,用群众语言分析理论问题,缩短理论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运用电台、电视台、互联网、手机、报刊等形式开展理论大众化工作,同时建立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通过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干群恳谈例会、党员书屋、田间课堂等阵地和载体,建立广大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接触”、“心与心相印”的互动学习交流平台,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和普及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