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求解项目资金缺口 地方城投两路突破
在可能借助的融资渠道中,债券市场和银行信托贷款理财,成为切实可行的突破口。
借力中票企业债
发债融资是地方城投公司募资方式之一。无论交易所市场的企业债还是银行间市场的中期票据,地方城投都开始频频借力。
2008年12月22日,在银行间市场中期票据发行史上,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发行的“08沪城投MTN1”问世,标志着第一笔以城投为发行主体、也是第一笔以地方企业为发债主体的中期票据正式登场。而此前,从中期票据诞生开始,中票一直为大型国有企业垄断,城投类企业和地方性企业几无进入可能。
由于沪城投的信用评级为AAA级,其所发行的30亿元5年期中票,年利率仅为3.95%。这一利率远低于当时6.12%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甚至低于5.04%的6个月内短期贷款基准利率。
沪城投中票的发行成功,打开了城投类公司涉足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大门。
此后,2009年1月,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发行了20亿元的5年期中票,年利率为3.9%。2009年2月26日,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发行“09沪城投MTN1”中票,期限5年,发行规模30亿元,年利率3.9%。
根据已披露信息,3月9日,广东恒健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将发行100亿元中期票据,上海久事公司将发行50亿元中票,发行期限均为8年。
地方城投类公司频现银行间市场,不仅打破了大型央企对中票的垄断地位,也开创了地方城建资金的新融资路径。
由于中期票据采用注册制,审核简单,所以债券交易人员认为,这可能对城投公司以前钟情的企业债市场形成一定挤出效应。信用等级高的城投公司会优先选择银行间市场,迄今在这一市场发行的公司信用评级最低为AA级。而一些无法满足中票审核评级要求的可能会选择企业债市场发行。
某证券公司债券承销团队人士认为,正是这种挤出效应的影响,最近企业债市场上发行的城投债有了更宽泛的主体,一些地市级甚至县级城投类公司也开始跻身其中。
2009年初,相继有临安市城建发展有限公司、杭州余杭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六安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等发行企业债。由于这些债务主体评级略低,同样5年期的债券,临安城建债和余杭城建债的年利率达到了5.04%,而7年期的六安城投债年利率达到了7.10%。
证券公司债券承销人士称,城投类公司借助中票和企业债,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项目贷款融资。而根据城投公司的信用等级不同,其融资成本亦差别巨大。一般AAA级城投公司借助中票融资,除了一次性需要支付的1-1.5个百分点的发行费用外,AAA级公司5年期债的年融资成本不到4%,远低于5.94%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
某大型商业银行人士说,现在不少好企业会直接发债融资,成本很低,对贷款的需求减少。
信托贷款理财新路
除了发债之外,借助银行与信托平台有望成为第二个地方项目融资的释放口。
商业银行人士称,目前的信托贷款类理财开始从4万亿的投资中寻找“一杯羹”,即项目贷款无法跟进的情况下,以信托理财介入。
如中信信托发售的中信盛景天津区域发展基金一期集合信托计划,该信托期限3年,总发行规模30亿元,以流动资金贷款形式发放给天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用于其所经营的各类项目,如天津市基础设施、轨道交通、水务环保等的建设和运营。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中心人士认为,4万亿基建方面的信托理财有望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这主要在于其满足了多方的需求。
一是满足了银行理财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维护客户投资需求的需要;二是,在当前市场风险加剧的情况下,银行的表内外业务需要求得平衡,理财业务既不占用风险资产,又能取得收益;三是,由于宽松信贷环境下,大客户的议价能力提高,而信贷利率最多只能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10%,为满足客户更低成本的融资需要,信托理财是一个解决路径;四是,在企业融资需求下降的情况下,通过理财降低融资成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客户需求。
正是有了多方共赢,理财才在贷款与直接融资之间寻找到了生存的空间。
上述人士说,目前,不少银行特别是一些地方性商业银行已经进入这个市场,而一些未开展相关业务的银行也基本都与城投类公司有了接触,一些项目正在酝酿中。
目前,不少信托项目介入的包括两种融资:一是流动资金贷款性质,二是类似“过桥贷款”,接近于开行原先做的软贷款性质,也就是项目资本金贷款。
对于银行来说,通过理财产品的介入,在项目达到资本金要求的情况下,银行后续的项目贷款才有了介入的可能。
狭窄融资渠道待解
总体而言,尽管地方城投公司借助债券和理财等缓解了一定的融资压力,但是这毕竟是一个较为狭窄的应用。而此类融资模式,并不具备广泛的可复制性。在全国数百家地方城投公司中,信用等级的层次不齐,使更多的城投公司依然面临着资金缺口的难题。
这一问题背后所暴露的深层次问题是,在新一轮的投资扩张中,如何配套建立地方融资的多种渠道,解决地方政府在筹集中长期建设资金方面融资渠道狭窄、信息透明度低的问题。
事实上,这并不是4万亿投资带来的一个新问题。
1998年到2003年的那一轮投资扩张中,中国同样遭遇了这一地方融资难题。在未能启动地方债的情况下,中国通过两种特色方案对此给予了解决:一是,发展地方投融资平台,即建立地方城投类公司;二是,中央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然后转贷地方。
但问题亦随之而来,在此后的10年间,伴随着中国走上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之路,地方城投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所扮演的角色亦越来越尴尬。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曾在参加一个地方投融资会议时公开表示,是需要重新考量城投定位的时候了,一是功能定位,城投到底是政府的另外一个“钱袋子”,为政府融资,还是该发挥投资、建设等功能;二是,法律定位,城投与政府的责权关系如何理清;三是,管理定位,是纳入公共管理,还是市场监管。
某大型商业银行公司业务部人士说,正是城投公司这一特殊角色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地方政府变相融资之门,而地方政府则为其融资提供隐性担保,导致地方政府隐性负债增多,地方政府财务不透明度增加。这已经成为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项目审慎合作的原因之一。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