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阅读圈 市民身边“大书房”

作者:管理员 来源:温州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时间:2008-10-21

        新浪网近期一项网络调查显示,选“去图书馆”读书的占参与调查的1519人中的23.92%,低于“网上看”的32.14%、“去书店买”的27.3%。而原因主要就是,图书馆“离家很远”。
        上月27日,温州市图书馆的四个新分馆——黎明、鞋都、瓯海、灵昆同天开馆,与总馆及县前分馆形成“东西南北中”的图书馆网络,“拉近”了市民与图书馆的距离。市民除可充分就近享受身边“大书房”外,还可“吃上”新分馆、总馆举办的免费讲座、培训等文化“大餐”。这一举措,打破了图书馆原有的传统模式,标志着市区“15分钟阅读圈”渐成气候。
 
        20分钟路程
        不必搬了家再上图书馆
 
        10月8日下午,记者在市图书馆见到了正在看书、做笔记的读者龙德生。2005年底,年近七旬的龙德生得知市图书馆要搬迁到市府路后,为了看书方便,索性把家从蛟翔巷搬到了离新的市图书馆不远的横渎。
        “在图书馆可以方便查到更多的资料,所以图书馆搬家,我也搬家了。”原系市老年大学老师、现为鹿城区老年大学老师的龙德生教授,经常要备课,图书馆有他需要的丰富资源。
        “‘图书馆搬家,我也搬家’的尴尬不会再上演。”市图书馆馆长郑笑笑介绍,今年6月1日起,我国首个文化建设国家标准《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正式施行,该《指标》规定,大型馆以读者乘公交或骑车60分钟(含等候与换乘时间)可以到达为宜,其服务半径为9公里;中型馆以30分钟为宜,其服务半径为6.5公里;小型馆以20分钟可以到达为宜,其服务半径为2.5公里。9月底,市图书馆的四个分馆开馆,就是充分考虑市民去图书馆的路程,而且更多的读者15分钟就能到达。
        而实际上,市图书馆搬迁到市府路后,为了方便老城区的市民看书,经过多位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呼吁,在县前头仍保留了老馆的部分作为总馆的分馆试点,也就是市图书馆县前分馆(鹿城图书馆)。
        总分馆制建设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总趋势,市图书馆将以四个新分馆开馆为契机,积极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图书馆分馆及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方便读者,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远书”可预约
        图书分馆另有“招牌菜”
 
        与市图书馆总馆100多万册的图书相比,分馆1万至7万册不等的藏书数量,显然有些“小巫见大巫”。不过,现在馆际之间已经可以通借通还,市民不久以后在分馆通过预约,就可以借到离家较远的总馆及其他分馆的书。
        瓯海分馆最先完成馆内书籍统一编目,馆长陈小平介绍,不仅瓯海分馆的6万册图书进入了市图书馆的网络,读者从瓯海分馆还可以直接取到市图书馆的书。
        此外,分馆除了基本藏书外,还将根据周边、社区人口特征以少儿教育、鞋服生产、老年保健、农机技能等为藏书特色,方便读者阅读。
        黎明分馆地处老城区,很多家长都要求多添置些少儿读物。由此,该分馆在开馆时,就特别考虑了在阅览室开辟一个亲子阅览区。在这个分馆,记者注意到,一些图文并茂的“绘本”很受家长和孩子青睐。市民张小姐告诉记者,“这些绘本都很贵,有的一套要几百元。而一本不用多久就看完了,孩子也不喜欢老看。”张小姐指着书架上的“智慧窗百科翻翻书”系列,一套24本要348元。
        工作人员张春月介绍,亲子阅览区上千种的最新儿童读物及教辅读物很受孩子和家长的欢迎,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这里就成了孩子的乐园。另外,该分馆浓郁的学习氛围及幽雅的环境吸引了不少学子来此自习。
        在县前分馆,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庄小姐说,除周五外的上午及下午4时至6时,老年读者特别多,这里除了琳琅满目的杂志外,还有很多种老年人刊物。《中老年保健》、《夕阳红》等是老年人的抢手货,《老年健康》、《老人世界》等合订本也已被翻皱起毛。而住在公园路的读者张老伯告诉记者,县前分馆的医疗保健方面的书特别多,他在这借阅很方便。
        位于中国鞋都文化广场的鞋都分馆,根据周边产业特点,还特别设立了一个独具一格的鞋专业书刊阅览室,目前是全国收集国内外鞋类书刊最为齐全的阅览室之一。灵昆分馆针对当地缺少网吧的特点,特地设了电子阅览室,10台电脑方便了读者“绿色上网”,不过累得几乎要“罢工”。
 
        巧用网络资源
        足不出户可“借”图书
 
        上个星期四下午2时许,记者来到市图书馆黎明分馆。在宽敞明亮的电子阅览室,记者见到有几名老人正在上机。工作人员张春月介绍,如果是周末,这里40台电脑就爆满了。读者在这里上网1小时只要1元,相比外面的网吧实惠多了,且这儿海量的全文数据库,几十万册电子图书也是网吧无法达到的。
“网络图书”不仅是数量的扩张,而且还让市民充分享受到便捷的服务。现在,即使在家中或办公室,读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输入卡号和密码,使用国家、省、市、区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平台进行读书学习,检索各类数据。
        “足不出户,我就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使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家住灵昆的陈先生本月初在灵昆分馆办了新证,他说,利用市图数字资源网络,现在在家里就可以像在电子阅览室一样登录网站了解活动信息,浏览检索书目,网上办理续借手续,并且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查论文、看电影、读电子书,非常便捷。
 
        探索新模式
        举办高层次讲坛和培训
 
       “听讲座去!”这是市区一广告公司职员苏小姐每个周末的一项固定安排。上个周末,她在市图
书馆又听了一场讲座。
        市图书馆依托自身的平台,现已走出举办讲坛和各种培训的新模式。1998年开讲的籀园讲坛是我市最早面向社会的免费公益性讲坛,至今共举办过500多场,目前登记在册的固定听众达2000余人。除了籀园讲坛外,市图还与新闻媒体、市学习型城市建设指导办公室等有关单位共同举办学人讲坛、大榕树市民讲坛、“女性课堂”等。讲坛讲座的内容几乎囊括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经济金融等领域。
       “主讲的老师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讲课深入浅出,非常生动。”苏小姐说,“听讲座不但丰富了知识量,还成了一种乐趣。”籀园讲坛的铁杆“粉丝”、家住蒲鞋市的吴老伯说:“不学习,跟不上时代,听讲座可以学到许多新知识。而我家离黎明分馆只有15分钟路,以后听讲座就更方便了。”而家住江滨西路的讲坛“粉丝”漆平还特地寄来了意见信,提出市图书馆再办一个诗词讲座。
        市图书馆日益丰富的文化讲座,正吸引着大量像苏小姐、吴老伯等这样的市民,催生出一批“听讲族”,他们已经把听讲座当成一种假日的生活方式。而图书馆的新分馆也将有各类讲座开讲,往后市民在15分钟内就可以到达图书馆听上专家的讲座。“讲坛风”还刮到了网络和屏幕上。从去年开始,市图书馆每周日都开设视频讲坛。
        此外,市图书馆的老年人免费电脑培训也办得如火如荼,2006年至今已开办20期,550多人受益,黎明分馆的培训也将开始报名。
 
        有望再添分馆
        让更多读者享受就近阅读
 
        “希望有一个向公众开放、离家近点的社区图书馆。”这是参与新浪网上调查的人中58.68%的选择。记者在我市各个图书馆采访时,大多数读者也有这样的愿望。
        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在城市和近郊、利用私人交通工具到达最近的图书馆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这也是我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目标。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吴东在调研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后说,要整合资源,以充分发挥基层图书馆的作用。而同时身兼市图书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的郑笑笑则告诉记者,以后还会多开辟乡镇(街道)和社区图书馆,发挥图书馆的公共文化阵地作用,让更多的读者充分享受到“15分钟阅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