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活力从哪里来

作者: 来源: 时间:2008-10-06

投资创新提升活力
——记温州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本报记者 林乃鹏
  
  让海风变电能,既清洁又高效。长期以来主要投资火电项目的温州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近年来开始转向“捕风”发电的发展计划。他们正努力通过投资新能源开发项目,提升企业发展活力。
  温州矿产资源匮乏,近年来煤炭价格又节节攀升,给我市火电企业带来了经营压力。而与此同时,温州地处沿海区域,风能资源丰富,已经建成发电的只有鹤顶山风力发电场,风电能源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而且风电能源属于可再生绿色能源,符合国家能源开发发展的总体战略精神。
  “结合温州的资源和能源的实际情况,我们公司经过研究,决定改变投资方向,从原来投资火电项目,向开发风电等新能源项目转变,这是我们企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的需要,也符合能源利用发展的规律。”温州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该公司开发风电能源的蓝图,从投资控股建设苍南霞关风电场开始。该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拟安装18台780千瓦的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4000千瓦,预计年发电量2630万千瓦时。目前该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计划明年上半年建成投产。
  温州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的风电开发计划,并不仅仅局限于苍南霞关风电场这个项目,他们的目光已经投向温州整个沿海岸线。争取用3至5年时间,实现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至8万千瓦。今年,该公司相继和苍南、平阳、瑞安、乐清四县(市)的政府和企业签订了开发风电的协议,计划在温州沿海建设多个风电场。
  
资源整合催生活力
——记温州市管道燃气有限公司
本报记者 林乃鹏
  
  “国家天然气西气东输二线的支线将延伸到温州,同时,距离温州约100千米的东海丽水气田也已经批准立项,到时候开采出来的天然气专供温州。”市管道燃气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日前告诉记者,天然气进温州,标志着该公司乃至温州燃气事业发展又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提到温州市管道燃气有限公司的发展,该公司战略规划部经理仇保文说:“我们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强,一直是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的。”
  为优化资源,2006年,在市政府的指导下,温州市煤气总公司、温州万家利燃气有限公司、温州新城建设燃气开发有限公司、温州市瓯海燃气建设有限公司4家管道燃气企业进行资源重组,成立了现在的温州市管道燃气有限公司。温州市管道燃气有限公司总会计师滕鹏程说。随着供气范围的日益扩大,天然气建设项目的启动,以及我市燃气专项规划的批准实施,公司正面临着一次新的跨越发展,因此,企业组织机构重新调整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日益凸显。
  经过半年多反复探讨研究之后,一场对公司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进行重新调整配置的改革,在该公司全面启动,并于今年5月份完成这项工作。此次机构调整,使部门由原来的11个精简到7个,充实了生产、服务一线工作队伍力量,减少了内部协调环节,并大大强化核心职能部门的作用,为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高了管理水平。
  
创新融资激发活力
——记温州发展公司
本报记者 周汉祥
  
  也许你没有听说过温州发展公司这个名字,然而,这家公司所参与建设的项目你一定不陌生。从温州大桥、泽雅水库、甬台温高速公路温州段、金丽温高速公路温州段,到正在建设中的温州绕城高速北线工程、正在筹建的诸永高速温州段延伸项目,这些民生工程,都是该公司参与或独资建设的,被业界称为温州基础设施产业中的“隐形英雄”。
  作为一家肩负时代重托的国有企业,面对基础设施项目投入大、回报低、周期长的特点,该公司摒弃“等、靠、要”的传统思维,潜心做好资本积累这篇文章。通过稳健、集约的财务管理和规范化、精细化的过程管理,千方百计增收节支、挖潜降耗,努力提升主业和经营业绩,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从企业战略发展高度出发,跳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惯性思维,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运用计提投资损失、快速折旧等财务手段,强基固本。灵活地将市政府对发展公司在建项目的财政贴息转增为公司资本金,以降低企业负债率,提高资产质量,增大净资产规模。
  通过一系列的资产运作和产权整理,温州发展公司形成了公司本级总资产22亿元的初期产业规模,并确立了以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为主业的产业发展方向。公司资产规模稳步扩展,产业结构日趋优化,资产质量持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公司成功利用“温州大桥”项目资产作为“筹融资扩大器”,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34.7亿元的融资协议,自主解决了温州绕城高速公路北线项目的巨额投融资任务;又于2007年承担起温州高速公路投资公司7.5亿元的资本金筹资任务,并再与其它社会法人合作,以控股的方式挑起总投资约20亿元的温州诸永高速温州段延伸项目筹资的担子。十年来,温州发展公司累计为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筹集高达50余亿元建设资金。
  
机构改革释放活力
——记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本报记者 林乃鹏
  
  “国有建筑设计单位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只有把人才这一生产力释放出来,企业才有活力,才能提高竞争力。”温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金国平如是说。在这样的理念下,2005年,温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了一场专业所室调整的机构改革,把建筑专业人才的功能进一步凸显出来。
  这次专业所室调整,该院参照专业所室设置的国际通用惯例,以及国内同行按专业所室设置的先进经验,把原来的四个土建所,按建筑、结构两专业,调整为两个建筑所和两个结构所,并调整项目运作方式,逐步实行项目负责制。
  所室调整诠释了该院“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机会,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的人才理念,不但有利于名牌建筑师(工程师)的成长和有利于项目负责人、专业负责人的培养,而且整合了专业资源,提高了市场中标率。
  金国平透露,以前因为没有竞争力,投标中标率低,建筑专业的人员信心不足,怕失败,都不敢于参加竞标。而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他们设计建筑方案的水平大幅提高了,中标率达30%以上,不但敢于同国内外实力强的建筑设计单位竞争,而且还取得了优胜的成绩。比如在我市南塘风貌街设计项目的竞标上,该院同来自全国的4家著名设计院竞争,最后成功中标;在杭州钱江时代广场设计项目的竞标上,该院与国内外的设计单位竞标,最后也夺得了设计权。在各级设计招投标中,该院也取得了不凡的成绩。2007年该院完成设计收入近6000万元。
  
业务创新催化活力
——记温州长运集团
本报记者 周汉祥
  
  下属有40多家分公司、子公司,拥有各类车辆1800多辆,总资产达12.5亿元,跻身中国道路运输百强企业的温州长运集团无疑是一位“运输巨人”。
  当然,“运输巨人”也不是一日而就的。作为老国企,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中必然会面临诸多生存的困境和发展的瓶颈。1998年金温铁路的开通,对长途运输业形成了巨大冲击。面对困局,长运集团正视窘境,充分利用了当时全国高速公路网络大建设和浙江省提出构筑“四小时公路交通圈”的发展机遇,重新调整了企业发展战略部署,提出了“158战略”,即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资产兼并和结构调整,重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母体公司和具有专业化、规模化的子公司,促使企业经营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形成集团强、大、新的八大经营板块。
  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长运集团走上了兼并扩张、做大做强的道路。2003年至2006年分别兼并了温州市汽车运输公司、温州联运总公司、洞头县长途汽车运输公司和温州市交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从而降低了企业竞争成本,优化企业战略布局,加速企业战略转型。通过大规模、低成本的有效扩张,长运集团的实力得到了几何倍数的增强,成功从市场竞争激烈的道路运输企业中突围。 
通过业务创新和多元经营,长运集团客运班线已经发展至300余条,北至沈阳、南至海口、西至昆明,真正构建了四通八达的全国运输网络。作为国家AAA级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物流网络触角延伸到全国各个角落。其中“浙江快客”温州至杭州线是一道夺目的品牌线,目前已经更新到第6代,运营的车辆是和欧洲同步的双层商务豪华大巴。该路线于2008年荣获浙江省级文明班线。
(摘自9月26日《温州日报》)
上一篇:温州国企涌动创新潮
下一篇:无
返回列表